「冥想」|可能不是你想像的那樣!?|合一 x 平衡

『冥想』與『觀想』近年來漸漸成為顯學,從美國矽谷新貴開始蔓延全球掀起熱潮,如今這兩個名詞儼然已成為時尚的一環。在此分享我對冥想與觀想這兩個主題的個人見解,或有偏頗,歡迎一起探討指教。

你可能還沒接觸冥想,那請你把這篇文章看完,或許你就可以獲得入門捷徑喔!

冥想是什麼?

今天先來聊聊『冥想』,說到冥想其實並不是現在才有,以前就有所謂的修行、打坐、禪修…等,近年西方世界開始流行靜心冥想、正念冥想、瑜珈冥想…等。

很多人基於不同的理念或動機,將冥想包裝成許多名詞、儀式、規矩或教派,拜Youtube之賜也讓許多這類的影片或音樂在網路上廣為流傳,在教人或幫助人之際,無形中已將冥想成為一個門檻,成為一個進入障礙,或成為一個商業課程,當你急於求取時,反而不得其門而入,只能花錢請人授課或尋求各種宗教團體;請想想看,剛開始接觸冥想時,你是否也感到很困難?

冥想的推論

你為何想要冥想?是基於馬斯洛的哪個需求?「生理」、「安全」、「歸屬感和愛」、「社會需求」或「尊重」、「自我實現」或「超越」,還是“流行”?

你是否想過?冥想原本是正面無害的,但若賦予太多需求就會成為包袱。

你是否也想過?“想”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賦,然而“不想”難道不是天賦嗎?但為何不想很難?!

我們試著通過科學的思維推論,若假設,我們的宇宙沒有完全的虛無(科學家提出暗物質,但可惜至今仍未被證實),只有平衡,只有正反、陰陽、有無,二元一體合一的平衡,因此”想”與”不想”是同時存在,依此假設,我們可以推論,當專注某事去“想”時,那其他的部分就“不想”了,因此”想”與”不想”就平衡了,就合一了!

依上述推論,冥想並不是讓我們不去想,反而是讓我們專注的去想某事;既然我們人類時時刻刻都在想,那麼就讓它去想,讓想與不想跟呼吸一樣隨性與隨意,當我們無論是什麼原因或臨時起意想要冥想時,那就去冥想,只專注某事去想,想到出神,想到放空,想到只剩下我在。例如:冥想時專注在呼吸上、專注在光影的變化…等。

時常聽人勸告有憂鬱症的人或失眠的人“不要想”,但這種勸告跟勉勵別人“加油”一樣都是無效的語言(可能有害),我覺得反而要叫他們專注的去想一件事!

沒錯!關鍵就在於:『專注』,這就是冥想的要訣,冥想不需要看時辰,不需要看風水,不需要看場地,不需要去宮廟,不需要看姿勢,不需要花錢上課,不需要音樂陪襯,只需要在一個安全的場所,隨心所欲的去專注的想,一切從簡單的開始。

為何要冥想

對於冥想的方法,我們現在了解了,那麼我們再回到根本的問題,為何要冥想?

冥想是一個讓身心靈沉澱下來重新定位的過程,我們無法去避免面對每天生活周遭的人事物所產生振動頻率,這個振動頻率也會讓我們產生喜怒哀樂的感覺,這就是共鳴,就像在魚池中每一條魚的魚鰭撥動都會產生水紋的波動,波動的能量會傳遞到魚池中的每條魚身上,身在魚池中的每條魚也都會受到感應,而產生共鳴或混亂的漣漪。

我們身處混沌波動的環境中,能量振幅有高有低,有時很清澈,有時很混亂,逐漸會影響我們自己內在,進而產生不同波動,因而身心靈的頻率逐漸的各行其事,無法協調一致,這就產生了與不同震動頻率共鳴的機會,然而這通常是低頻能量共鳴,所以會讓我們感到焦慮、緊張、憤怒、急躁、悲哀、傷痛或心神不寧…等,但若我們的身心靈頻率協調一致,這通常會是高頻的震動,相對的也會與高頻能量產生共鳴,這會讓我們感到幸福、喜悅、快樂、歡喜、高興或心境平和…等。

我們就像魚池中的魚,隨時隨地都在環境中起伏波動,動態的震動頻率來自四面八方,每分每秒今夕明日都有不同,若能盡量讓自己的身心靈協調一致,那看待世間萬物都會是喜悅平和,這就是合一。

有許多方法可以讓我們身心靈協調合一,除了冥想,還有讓自己身處在大自然、讓自己處於喜悅中、聽優質的音樂或者從事喜歡的事…等。

其實幸福是很簡單的事,你可以從今天開始利用一點點零碎的時間,試試看『冥想』,你一定會有很多收穫,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冥想體驗。


“If you want to find the secrets of the universe, think in terms of energy, frequency and vibration.” ― Nikola Tesla

尼古拉·特斯拉曾言:“如果你想知道宇宙的秘密,就用能量、頻率與震動来思考。”

一切都是能量、震動和頻率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